近年来,大兴安岭行署民政局紧紧围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从2008年开始,在所辖三县、四区的41个城市社区开展创建活动。截至目前,7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个社区被黑龙江省减灾委员会、民政厅命名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效提升了城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了城市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建立减灾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各地都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评。行署民政局已在全区41个社区启动防灾减灾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进行推进,并纳入民政系统全年绩效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充分调动了县(区)抓好减灾示范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减灾机构健全。各创建社区都建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辖区共建单位、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宣传教育、灾害预警、灾害巡查、物资保障、灾情上报等工作小组。制定了防灾减灾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明确了防灾减灾目标。三是组织检查评比。地区民政局抽调各县区民政局分管领导和救灾工作负责人对创建社区进行检查,做到统一标准、统一打分,统一考评,对不合格的创建社区予以摘牌。
二、健全救助预案,提升救助能力。社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应急预案。预案符合四方面要求,一是明确协调指挥、预报预警、灾害巡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二是启动标准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便于启发理解;三是有工作人员的联系信息,有脆弱人员的信息,以及对口帮扶救助责任分工;四是社区预案与街道、相关企事业单位预案相衔接。社区将应急预案以不同的方式,在社区范围内公示,并联合有关单位开展演练活动,检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完善减灾设施,保障避险需求。一是绘制了社区灾害风险隐患图。隐患图用各种符号标示出了灾害类型,如火灾、洪涝灾等;二是建立了避难场所。各社区利用现有资源建立避难场所,如学校、广场、工厂等,避难场所功能分区清晰,配备应急食品、水、电、卫生间等生活基本设施。三是明确了应急疏散路径。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配备了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四是配备应急救助物资。社区配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通讯设备、照明工具和生活类物资等;居民配备了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如收音机、手电、常用药品等。
四、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一是社区利用宣传栏、橱窗、广播、网站等多种途径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二是结合防灾减灾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行署民政局、地区应急办、地区消防支队、行署气象局和加区民政局、加区曙光社区等单位联合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在社区主要繁华路口设置了高大的彩虹门,张贴宣传画,设置咨询台,向过往行人发放地震知识、消防安全、应急避险等各类宣传单2000余张,各类场所防火逃生知识手册、公众防灾应急手册1000余册等。三是社区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主题培训,如请消防部门来开展消防知识讲座,请地震部门来讲解抗震避震知识讲座。
五是建立规章制度,完善档案管理。创建社区主要制定了防灾减灾领导工作制度及执行工作制度,制度内容具体、明确,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应急值班等作了规定,使社区创建工作有章可循。在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建立了规范、齐全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资料整理主要对应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将平时创建活动的文字材料和照片进行收集。主要分为组织机构、灾害风险评估、灾害应急预案、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社区减灾动员与参与、管理考核、档案管理和创建特色等几类。
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民政局 徐立梅